一种很旧的餐饮格式——食阁
故事还是要说回12月份我和队友在新加坡游荡寻找回国核酸点的时候,那时我提到
IridiumLINCH-SK 队友跟我说:“检测点很近,就在珍珠大厦。”但这之后的某天他准备去踩点儿的时候没踩到点儿,我听说之后立马反应过来:“你找错建筑了,我给你演示一下……”
我队友找了半天找不到的建筑,是People's Park Complex(珍珠坊),而我们的目的地,是People's Park Centre(珍珠大厦)。
我们二位和珍珠大厦的交集,仅限于去戳个鼻孔。而我们与珍珠坊的交集则要多上不少。
很早的时候我们提到,
而实际上这栋大楼就是珍珠坊的食阁。
食阁是一种新加坡特色的餐饮形式。在我在新加坡呆着的时候,我就注意到这种餐饮形式非常特殊:食阁里有很多店家,但食客落座的位置却是公共的,你可以在“南洋小厨”门口点餐,但是去“东北人家”店铺门口吃,“东北人家”的老板不会赶你走,“南洋小厨”的店家把菜端出来还会挨个找你在哪。当然为了方便,还是在哪点菜在哪附近落座。
由于这种店铺追求翻台率,它们提供的餐具都是一次性的,而且能不用回收的盘子就用一次性的盘子,吃完丢弃就行。
我最开始不知道这种餐饮形式在新加坡叫做食阁,只记得在离开珍珠坊的时候有一块牌子会这样标示:
“本店为食阁区域,起座即戴口罩,不要串桌,违者罚款”
“食阁”一词便给我留下了印象。离开新加坡后,我曾好奇这到底是指什么,结果发现这个东西在新加坡的社会中是一种固定的餐饮格式。为什么这种小知识我直到离开了才学到啊(悲)
话不多说,给各位看看食阁的模样和出品:
2022年11月5日,我和队友在珍珠坊食阁“川味园”点了一个酸菜鱼+回锅肉。这正是12月6日我们撤离新加坡前一晚想要吃的晚饭:
IridiumLINCH-SK 晚饭的时候,我们决定去珍珠坊吃,珍珠坊有一家“川味园”,之前一段时间我和队友在那里吃饭,吃了一顿酸菜鱼+回锅肉,体验不错。我跟他说了想法,他表示好啊,便跟我一起去了,结果不知道为什么,12月6日的珍珠坊没有一家餐厅开业。
这是2022年11月3日“川味园”出品的回锅肉,5号的照片不包含回锅肉的原因大概就是3号我吃过了罢。
2022年10月26日,“川味园”出品的小炒肉。这顿饭是庆祝朴正熙和卢泰愚去世的(确信)
2022年10月8日,“中华面庄”出品的羊肉烩面。
在食阁吃饭的事例有很多,但不是所有的都拍了照。就比如我能记得清楚的是12月2日我从大士连路(Tuas Link)回到牛车水之后在珍珠坊的一家陕西面馆吃了炸酱面(对你没听错,是陕西炸酱面),在大士连附近,因为我靠近大士大桥的方法不对遭到了边检人员的驱赶,我心有余悸吃完了那顿中午饭。
在新加坡我只体验了珍珠坊食阁,毕竟那时我还不知道食阁这种特色餐饮形式。回国之后看小红书,我才知道在新加坡很多居住区都零零散散分布着食阁。
我在新加坡的时候,国内还在抗疫。抗疫的副作用显而易见那就是餐饮业衰落,在珍珠坊食阁吃饭的时候,我有一瞬间想起了疫情前的国内。耳边响起的是华语,目力所见是华人,鼻孔里是酱油的香味,舌尖上是麻辣与鲜咸,这不让人想起国内就怪了。
繁荣,大概总是好的。
也不一定。珍珠坊食阁地面上的泥泞通过我的凉鞋如是告诉我。想想也是,人流量如此之大的食阁,怎么会洁净呢?
食阁大概就是一个美味与泥泞的矛盾体吧。